然而有钱难买早知道~~~所以改成武散官,然而时间太紧,我没查到散官有没有荫封……现在就先这么写吧~~有知道的菇凉麻烦给我说一说吧。 说了这么多“然而”,在这里再跟大家强调一遍:架空历史,请勿考据~~~然而常识错误最好还是表有了~~ 第109章 进爵 尘埃落定之后,韶亓箫总算松了一口气。 他本是想当便去忠勇伯府见赵禾一面,奈何赵毅这会儿看他哪里都不舒服,愣是不许他入后院,还美名其曰未婚夫之间见面不吉利! 韶亓箫泪面。他与阿禾婚期都没定下,这样下去以后他见阿禾不是遥遥无期了? 更何况,赵毅还领着他沿着忠勇伯府围墙转了一圈儿,他一见府内五步一守卫的架势,便晓得这是老丈人明摆着在提醒他——我加强了府中守卫,你小子别想再翻墙了! 而后,老丈人便带着他往练功房去了…… 韶亓箫缩了缩脖子,他自被抓包后,也是有些心虚的。即使老丈人不捏拳头给他看,他近期、至少两个月内也不打算翻墙了。 现在……似乎好几个月都没办法偷偷来见她了啊…… 见不到未婚的韶亓箫很郁闷。 连承元帝在闰六月里初一并将在世的六个儿子——包括去年在战时就了十五岁的韶亓荿——一同赐封了郡王爵,也没叫他开心一些。 前头几个、包括韶亓箫在内的皇子都有了自己的封号,因而只是将爵位从郡公升到了郡王,再上了数量不一的食邑数,然后已开封建府的几个皇子府上换个牌匾就差不多了。 韶亓荿得了个“旭”字封号,这与他前世倒是一样的。只是他前世并未去晋州,所以无功可封,仅是按例得个郡公爵罢了。 再有韶亓箫自己也不一样了。前世他那个样子,自然什么都没捞到,身上仍是郡公爵。后来一直到三十岁才依例晋封顺郡王。而后新帝登极,给他晋了亲王爵,又改了“璟”字封号。 说起“功”,韶亓箫与韶亓荿两个基本就是长见识去的,俩人在御前只帮着承元帝打打下手跑跑腿什么的,硬要套上功劳也就只有一点点。然而这两个运气也不错——那最后一战,是他两个与赵煦率先察觉端倪的。 有了这首察之功,他俩得个郡王爵也算顺理成章,也没人没眼地跳出来反驳。 到底承元帝只给了他俩一人一千食邑不是?连之前二公主出嫁时得的三千食邑都不及,更别提这回因战功而得了最多的六千食邑的二皇子了。 群臣没人反对,其实还有一个原因。 开国之初,太|祖改动了皇子们封爵的规矩,叫自古至今皇子们生来便是亲王的爵位……没了。 一是当时太|祖当时下定决心削藩,所有宗室王公都拘在襄京城中,这么一来年代长了,子生孙,孙亦有子,不用几代宗室就将达到一个庞大的数字。所以控制宗室爵位的品级和数量便是毫无悬念的事,否则光是养活宗室便是好大一笔支出,必将成为拖累国库的负担。 二是,太|祖即便要抑制宗室的地位,也从没有打宗室的想法。叫他们自己上进挣爵位挣官位,总比白养着人好。皇子因功而破例进爵,倒可以为宗室们做个表率作用。至于“皇子十五封郡公三十封郡王”的规矩,则是以防皇帝的儿子真的那么没用、只能混吃等死而已。 然而,太|祖那时没有料到,自他自己与正懿皇后育有宣和帝、安王、宁王三子之后,承德、承元二帝均是单传的独子,连姐姐妹妹都没有一个。承元帝的二公主,更是大周开朝以来韶姓公主中活到成年嫁人的头一个! 这种情况下,大兴北边儿专门划出来留给宗室们造府邸的兴安坊,长年都不员,好多地方都是空着积灰的! 所以啦,承元帝儿子多,这时候逮着个理由想叫每个儿子爵位都高些,在朝臣们看来其实也不是大事,反正没碍着谁的利益,国库绰绰有余付得起食邑,兴安坊也空着好多地方。 韶亓箫和韶亓荿外的府邸也定好了,两者相连,并且还在兴安坊的最东边。原因自然是——那里离赵家、郑家所在的建安坊最近,以后陪老婆回娘家十分方便。 只是朝廷上下还在忙战后整顿的事,工部大约要九月之后才有人手忙活他俩的府邸。 不过,韶亓箫还是很高兴承元帝给了他自主选择府邸地址的权力的。他无时不刻想跑到赵禾身前邀功去。然而这些子来,岳父大人每见他一回便提他往练功房去一回,他还每回都找不到机会往后院去见她。 因而直到闰六月下旬,忠勇伯府大办了闵氏生的十一郎和王晴生的五姑娘的百宴,韶亓箫才找着机会见她。 此时,距大军归朝那晚,已过去九九八十一了! ———————— 也是凑巧,赵家第四代的十一郎和五姑娘生在同一。 杨氏在四月十九那,晨曦时分抱到她第二个孙子时还失望万分,到晚间王晴生下小五时便是动得都不会抱孩子了。 两个小娃娃月时,朝中上下还忙着,他们父亲叔父祖父伯祖父也是,因而并未大办。到如今百了,一家子上下才集中神给俩小的合办了一场盛大的百宴。 闵氏的母亲闵大夫人本还担心三房嫁进来一个士族王家的嫡女,会对身为三房长媳的女儿带来不利的影响。后头看杨氏与王晴相处虽十分有礼,却缺了一份杨氏与闵氏之间的亲近,这才放了一半的心。再后头,自家女儿如今育有两子,王晴却生了个闺女,那女儿在府中的三房长媳地位便是稳如泰山,用不着再担心王晴在身份上过了女儿一事。 然而,过了这么三个月,闵大夫人却发现自己想错了。 自王晴生下女儿,杨氏与王晴之间的隔阂仿佛消失无踪了似的。 便如此刻,杨氏是主人家,自然坐在主位,怀中抱着的小团子却不是孙子十一郎,而是王晴生下的小五。她正脸笑容地逗着怀里的孩子,那小女娃也十分乖巧,一直“咯咯”笑个不停,还笑得口水直。 杨氏便一口一个“乖孙女儿”地亲自给她拭着口水。 到小娃娃开始耍着小手小脚动时,王晴上前笑道:“母亲,小五怕是饿了,儿媳抱她下去吧。” 杨氏伸出一指,用指腹往小女娃下巴点了点,果然见小女娃迫不及待地大张着小嘴“嗷嗷”叫起来,便笑容可掬将孩子小心递给王晴。又嘱咐道:“小心抱好,别摔着我乖孙女儿。” 王晴撅嘴道:“母亲可真偏心,怎的平不见母亲这么嘱咐我呢。” 孩子已移到王晴怀里头,杨氏用空出的手摸了摸王晴的发髻,笑道:“母亲也是疼你!”她又对王晴的母亲崔氏道,“前几阿晴得了两盒新的香料,我是不懂品鉴的了,不过今亲家母在,不如就请亲家母过去帮着瞧瞧?” 崔氏心知这是杨氏寻理由叫她们母女单独叙话,便也不推辞,地笑着应了。 闵大夫人暗中撇了撇嘴。 瞧瞧!什么时候王晴能在杨氏面前撒娇卖乖了?杨氏什么时候会叫王晴“阿晴”了?又什么时候与崔氏这般亲近过? 她瞧着杨氏在同别人说话,便凑到闵氏耳边轻声道:“女儿,你休养好身体后,便立马再怀一胎,赶紧生个女儿出来才好!” 闵氏哭笑不得,只好也小声道:“母亲您多虑了。婆婆喜孙女是一回事,但大面上并没做错过的。” 周围都是人,她不好细说,但事实确实如此。jzfcb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