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的祖父还如此担心此事,想到这,卫赜叹了口气,“祖父,卫家这些年已经足够耀眼了,族中的子弟也人人骄傲自矜,如此下去,可不是长久之策,与卫氏一族。”说道这,卫赜看向祖父深思地双眼,严肃地道,“是祸,而不是福。” “卫氏一族也许需要一场失败,来使族人反省自身了。” 听到这句话,卫逊心中一震,眼中由严肃转为释然,最后嘴角又挂出淡淡地欣地笑容,“是祖父执拗了,险些被功名浮华遮了双眼。你说得对,卫氏近些年确实在朝中有些显眼了,卫氏子弟的风气,也确实需要好好整肃。”说道这,卫逊看向长孙的目光也带着淡淡的骄傲,“你比祖父看得更加深远。” “祖父身在局中,又每心着朝政,一时难免有些顾不过来。”卫赜宽道,“孙儿身在局外,又和族中子弟经常相处,所以才发现的快些罢了。” 卫逊听后,点了点头,他的长孙一直是他今生最大的骄傲,他相信有他的长孙在,卫氏百年之内不会衰败,甚至会更加兴盛。 正在这时,一位小厮从门外跑了进来,对着守在门外的石管家,喜地叫着,“石管家,快禀告老太爷和大少爷,大喜啊,少爷得中会元了!” 石管家听后,眉眼间立时笑开了,立时对着屋内高声回禀着。 屋内的卫逊听到后,看了身旁的长孙依旧温和平淡的谦和样子,不更加高兴,对着门外叫道,“你们进来回话。” “是” “是” 等着两人见礼后,卫逊问道,“今的杏榜中,我卫氏一族共有多少人榜上有名?” “回老太爷,算上大少爷,上榜者族□□有十三人。”然后,小厮将卫氏族中剩下被提名地子弟的姓名全都报了一遍。 卫逊听后点了点头,今年的闱会试,卫氏一族共有二十七人参加,如今也算是尽一半了,这样的结果,若对于别的家族,可以算的上天大的喜讯,但对于卫氏来说,只能算得上是尚可罢了。 “颜氏一族呢?”虽然已经想通,但卫逊对于颜家这个同样地位的门阀世家还是要了解的,知己知彼,才能朝中的相处之道。 小厮很是庆幸,他之前听石管家的话,将颜氏一族的情况也探了清楚,不然如今肯定答不上老太爷的话,到时不仅赏钱没了,说不定还要被责罚。 “回老太爷,颜氏一族共有二十人中榜。”小厮恭敬地答道。 之后,卫逊具体问了些颜家的情况,得知颜楠是杏榜中的第二名时,转头看了眼没有丝毫骄傲之的长孙,又将目光转向身边的石管家道,“他讲得不错,赏他三个月的月钱,叫到院中听用吧。” 对于这样识字,还能将情况打探清楚,在他面前还能有条有理地讲话的小厮,是个值得栽培的人。 小厮闻言后欣喜地叩头谢恩,比起三个月的赏钱,能在老太爷的院中听用,更让他喜地下泪水,他后的也算有了出路。 他庆幸自己小时候不怕苦,偷听了村中教书先生的课,虽然认识的字不算很多,但看榜这样的事还能胜任,他花了不少心思求得了差事,听了石管家的话,将所有的情况打探清楚后,才敢回来禀报。 如今,他入了老太爷的眼,后只要用心办事,就会有出路了,不用为生计发愁了,他也到了说亲的年纪,这样一来,亲事也算有了指望,不然,以他现在的情况,连房媳妇都说不上。 眼前的小厮对着卫逊说着恩戴德的话后,便在卫逊的目光中随着跟随石管家退下,屋内又只剩下了卫逊卫赜祖孙二人。 “颜家今年参加闱的共有二十八人,中榜者二十。”说道这,卫逊叹了一口气,“如此看来,族中的弟子确实需要整顿一番了。” 他不是为输给颜家而叹息,而是为卫家子弟的教养而担忧。 对于这点,卫赜很是清楚,“祖父,现在认清也不算太晚。” 卫逊清楚长孙话中的意思,这所谓的认清不只是指他,“我会让人将颜家的会试结果传遍整个族中。”他要让每一个卫氏族人都认清他们这次的失败,认清正视他们自己,以免让卫氏一族在他手上走上衰败。 “你得了会元的消息,想必这时已经传遍京中,除了明的答谢座师外,这想要宴会必定不会少。”卫逊看了看眼前的长孙,笑着道。 对于长孙得中会元,与他们来说,也算是预料之中。今年卫氏一族的会试差强人意,与颜家相差太多,不过,有了这会元的名头,也不算是门面扫地。 认识道家族的不足和朝中的局势是一回事,这家族的脸面是另一回事。 卫赜明白祖父的意思,直接答道,“明拜谢两位座师后,孙儿便会闭门谢客,全心准备十后的殿试。” 在大齐,会试放榜后十,便是殿试的时间,这中间的时间很短,所以中榜的学子很多都在家潜心读书,这也是常态。 而卫赜如此,除了静心学习外,一来是警示中榜的卫氏子弟,希望其亦能静心读书,在殿试中取得不错的名次,这中榜的人数已经少于颜氏了,只能期望其在名次上不再如这次般输的太过难看。 二来是远离那些谄媚示好的宴会,少卷入纷争和算计之中,以免着了什么道,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以往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这是卫逊的担忧,毕竟卫家传承百年,敌人总会有,而且现在又是太子母族,陷入夺嫡之争,这想要陷害卫家继承人的人,绝不会少,凡是还是小心为好。 虽然卫赜不怕,但他也不喜这样的场合,他更清静一些的地方,对于祖父的意思,立时就答应了。 和祖父又叙了些话,卫赜便离开了。 紫宸中,沈皎正站在屏风后,看着下方的两位官员对天和帝回禀着这次会试的具体情况。 第73章 用人 紫宸中,天和帝翻看完手中的奏折, 对着站在自己下方的两人道, “此次会试, 你二人辛苦了。” “为朝廷,为陛下效力, 是臣等的本分,陛下体恤臣等,是臣等的福分。”礼部尚书苏弘的官位高于御史中丞许济,所以率先答道。 之后,御史中丞许济也紧跟着拜道, “谢陛下关怀,臣等尤甚。” 站在屏风后的沈皎不得不说,在大齐这个皇权极盛的时代,每一个做臣子的都有一套专门和帝王对话的言辞,且大多类同,没有丝毫创新。她最近一段时间已经听腻了,更何况她那位每天都要听无数遍的皇舅舅了。 此时的天和帝正如沈皎所想, 对眼前这两位重臣的话语, 没有任何觉, 在许济话刚说完,不待其再说什么慨,直接进入政事, “刚才的奏疏中, 列举的各地中榜的贡生人数, 朕看了一下,好似比往年有些变动?” “回陛下,今年按照往常的惯例,依旧以诗赋经义为主,二者并重,所以这北方的士子比往常稍多一些,但依旧不如南方中榜的士子多。”苏弘恭敬地答道。 沈皎知道,前段时间,朝中对诗赋和经义的侧重进行了争论,但最终天和帝却要求,二者并重,不分主次。对于这样不偏不倚的结果,再加上天和帝的态度坚决,众人也不再吵闹。 屏风外,苏弘和许济受着帝王深沉锐利地目光在自己的身上,冰冷而威严,心中不由颤栗起来,手心中泛着冷汗。 “这以往的会试的结果侧重诗赋,如今这二者并重,为何中榜的南方士子依旧高于北方?”天和帝听完苏弘的回答后,问道。 苏弘听到这个问题,心中稍微镇定下来,“回陛下,虽然南方中榜士子的人数多余北方,但北方士子的名次却多靠前一些,且两方人数相差也只有不到三十人,比之以往,已经多出不少。” 苏弘的这句话,其暗示的意思沈皎明白,北方的豪门大族多,很多中榜的贡生都出自这些门阀之中,这些家族聘请名师,对家中子弟的教养肯定比南方寒门的士子要好的多。 所以凡是被录取的北方士子,名次多靠前一些。 且经义本就比诗赋来得要简单的多,在经义上想要拉出差距,本就很困难;而在诗赋一道上却要困难的多,想要比出差距也容易的多。 所以,南方士子比北方士子中榜者多出三十人,但北方士子的名次靠前的结果是正常的。 沈皎能想明白的问题,天和帝自然也清楚,身上的凌厉之气慢慢消散,站在下方的苏弘和许济二人也明显觉到身上的威骤然减轻,殿中的气氛缓和了不少,心中都暗暗松了一口气。 “如此,也是不错。”天和帝点了点头,不再问答会试的事情,该知道的其它情况,奏疏中已经明了。 “苏卿,许卿。”天和帝的声音依旧威严,但语气却缓和了不少,“十后,便是殿试,当的安排由苏卿,许卿从旁协助。”苏弘身为礼部尚书,而此事本就应由礼部安排。 “臣等遵旨。”苏弘和许济躬身行礼领命。 “敢问陛下,殿试当的题目,应是如何安排?”这个问题,还是提前问清楚的好,殿试时的题目很少由帝王亲拟,毕竟这文采方面是很大的问题,“是陛下亲拟,还是由崇文馆,翰林院,文渊阁等殿的学士拟好,送陛下选出?”既然是他负责,苏弘觉得首先要理清最重要的问题,“臣请陛下示意。” “朕已有决断,已经让人拟题了。”天和帝应道,他身为帝王,身边文采好的臣子太多,他又何必在这里浪费功夫,他只需给出殿试的考教主题,剩下的自有人办好,不然他白养这么多人了?在其位谋其政,这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你放心,五后就派人送到你那,不会晚了誊录。”天和帝知道苏弘担心什么,直接点出。 “臣谢陛下体恤。”苏弘谢恩道。殿试考教的多是时务策,其题目有时几百字,有时多达千字以上,所以在大齐,每次会试的题目都会由礼部誊录,参加殿试的贡生多少人,礼部就要誊录多少份,且参与誊录的人数不能多,以免题目。所以,这时间必不会短。 之后,天和帝和二人又代了一些殿试的事宜,便让二人退下了。 沈皎便从屏风后走出,走到天和帝的身边,“皇舅舅。” “看看这个。”天和帝将之前苏许二人呈上的奏疏,递给沈皎。 沈皎连忙接过,恭敬地道,“是。”之后,认真地看了起来。 “如何?”天和帝在外甥女看完合上奏疏后,问道。 “一切如皇舅舅之前所愿。”沈皎明白这样的结果,正是天和帝想要的,门阀之争,南北士子之争,都如之前天和帝的意愿—— 几乎都处于平衡之中。 “不错,将让朝中的局势相护制衡,相护牵制,确实是朕的意愿。”天和帝说完后,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但,元嘉,你要知道,让取士的结果维持这样的局面,朕并不喜。” “无论是重经义还是重诗赋都不重要,这些真的于朕,于百姓,于大齐有多少用处。朕要选的不是才子,而是官员,你明白吗?” 听到天和帝这样的话,沈皎丝毫不意外,能写出绝世文章的才子,不一定会是个好官,不一定会有治国安邦之策,而天和帝要的是能做官的人,而不是文采斐然的才子。 “元嘉明白。所以殿试上的时务策才是皇舅舅所重视的。”沈皎答道。 在大齐,虽然经义也有部分涉及治国之道,但多是大的方向,且于很多具体的情况下并不适用,且圣贤之言,人所广知,很多学子对其的作答中规中矩,只求不出错罢了,并无新意。 天和帝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 可站在一旁的沈皎却是再度开口,“皇舅舅,为什么不让会试时也着重考教时务策呢?” “元嘉,这天下的士子并不是人人都能关心时务的,若是着重考这个,只怕这天下能成为贡生的会大多都为世家子弟,那要这科举还有何意义?”天和帝看着女孩,叹了一口气。 沈皎想起,这科举的由来,本就是为遏制世家,打破世家对朝局的垄断而出现的。所谓时务,便是时事政务,而能对时务了解的士子,大多都是官宦子弟,普通的寒门士子并不多,毕竟他们没有这个条件。 她已经忘了,这不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教育十分落后,教育的资源也多笼络在高门之中。 所以,果然,无论何时,教育都是重中之重。 “元嘉明白了,谢皇舅舅教诲。”沈皎想明白后,躬身应道。既然知道这教育是问题的所在,这就只剩下解决了,可是教育这样的问题,也要依托于时代经济发展的状况,而这个时代的经济状况,显然要量力而行。 “可元嘉还有一些想法,还请皇舅舅指正。”沈皎看着天和帝点头,便接着往下讲,“科举取士,选用贤才,而对于朝廷来说,除了多设官学,培养更多的士子外,人尽其才才是现在最为重要的。很多的士子没有成为重臣,成为宰辅的能力,但却未必没有成为一方县令或是编纂书籍等的能力,所以人尽其才应是现在最重要的。” “不错,所以这也是殿试后,二甲和三甲的进士再进行选拔的原因,而这次的选拔,朕也要亲自参与。”天和帝对于外甥女的回答,很意,“最近长进不少,你要记住,人尽其才是用人的最本道理。” “元嘉明白。”沈皎知道,这也是今天和帝对她的考教——用人之道。 最近,天和帝对她的考教越来越隐晦,不直接问答,而是让她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思考,而她也越来越适应这种方式。 她觉得,她家皇舅舅,若是不当皇帝,也许成为一个教育家也是有可能的。 天和帝又对着外甥女讲解了一些用人之道,看了看天,便让其回去了。 淑惠长公主府正院 沈皎看着母亲和自己提及卫赜得中会元的事情,还不忘数落着自家三哥。 “你看看阿赜,如今得中会元,名京城,你若是也能如此,这婚事还要我费什么心?”淑惠长公主看着自家不争气的三儿子。 沈长映也不生气,笑着道,“母亲,这会元三年才出一个,儿子自问学问比阿赜差的远,没这个可能。” “你若是能中榜也是好的,我也从没期盼你能中会元。”淑惠长公主看着不争气的次子,这京中的勋贵人家的贵妇,若是能有个进士的儿子,也是很有面子和自豪的事情,毕竟勋贵子弟多不善读书呀。 淑惠长公主和沈邦靖曾经在次子身上倾注了不少期望,可事实总是不如人愿,虽然后来想开了,次子在大理寺做得也不错,他们也看开了,但在今,淑惠长公主依旧还是忍不住幻想一下。 这次子若也能如阿赜般得中会元,这婚事还能不顺? “你知道自己没这个本事,还不努力些?”说道这,淑惠长公主斜了眼次子,“我最近给你的书学得如何了?” 沈皎听到这句话,嘴角一,那些书…… 一言难尽啊。 第74章 不愿jzfcB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