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哪怕是推行火葬的后世,依旧有相当一部分老人依旧坚持土葬,无论如何都不肯接受火葬是一个道理。 人的思想与习俗,往往是最难改变的。 除此之外,吴良还得出一个相对比较可靠的结论: 倘若这口棺材里面确实葬了尸首的话,那么棺材的主人社会地位恐怕不会太高。 因为如果是地位比较高有资格修建陵墓的死者,棺材通常都不会直接与夯土接触,至少吴良此前发掘了那么多大型陵墓,还从未见到有人的棺材直接埋在土里,那些人的棺材无一不是摆放在极为宽敞的墓室之中。 况且就算是直接埋在土中,按照天朝很早就传下来的习俗,社会地位较高之人的棺材外面也还有数层棺椁,照样不会直接与夯土层接触。 因此照样不会在棺材的木料隙中留下夯土的痕迹。 带着这样的想法。 吴良继续对身下的这口棺材进行探查。 事到如今,仅从从外部结构上,他已经无法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只能开棺来确定棺内死者的身份,并通过里面的陪葬物品来推断死者所处的年代。 这样得出来的结论,要比仅仅只是通过棺材隙里面的一丁点土灰进行推断准确的多。 这口棺材已经经风雨。 不只是棺材外层的木质腐朽不堪,就连用来封棺的铜钉亦是氧化严重。 此刻铜钉在外面的钉帽上已经结出了一层凹凸不平的氧化层,并且随着部分氧化层的自然落,原本钉帽的大小与铜钉的坚固程度也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也是因此。 吴良只是由“蚕神宝丝”吊着移动到棺材侧面,踩住入崖壁之内用来支撑棺材的圆木,而后将工兵铲入棺盖与棺材的隙之中用力一撬。 木料与铜钉相接的地方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破损,棺盖自是被他轻而易举的敲开了一条隙。 隙之中立刻用处一股腐朽的气息。 虽然这气息很不好闻,但因为积月累之下棺材本身便已经不再是密封状态,倒也没有太过浓烈。 慢慢将棺盖推起来一半,光洒入棺材之内。 吴良总算看清了棺材里面的情况。 这里面确实有一具人的尸骨。 只不过因为保存环境与年代的关系,尸骨已经完全变成了又干又脆的枯骨,甚至就连这具枯骨也已经不再完整,除了一些相对比较壮又或是密度较大的主体骨骼保存了下来,已经有相当一部比较细小一些的骨骼不复存在。 另外。 这里面的尸骨还非常凌,并未按照人体的形状进行排列。 若非看到那颗还算是完整的骷髅人头,吴良还真不敢断定这里面的枯骨就是一个人的尸首。 这说明眼前的这口棺材确实经受过比较暴的搬运,并且还是在死者的体组织已经腐烂严重,又或是已经完全腐烂消失后进行的搬运,否则这些尸骨断然不可能呈现出这样的凌状态。 除此之外。 吴良还在棺材里面看到了一些早已面目全非的麻布碎片与竹席碎片、几块破碎的只剩下残片的弧形陶片、还有数十个同样氧化严重的椭圆形小铜片。 这些东西亦是十分杂的散落在棺材一角,与那些凌的枯骨混杂在一起。 这个情况也充分证实了吴良的猜测,若非经受过比较暴的搬运,这些东西定然不会滑落到棺材一角,最起码也应该有一定的摆放规律,这才符合天朝古代的丧葬习俗,否则也太不拿死者当回事了。 那些破碎的麻布碎片,很有可能就是死者的殓衣。 竹席碎片,则有可能是入殓时垫在死者身下的内衬。 陶片,则可能是入殓时用来陪葬的陶器,这种弧形碎片,一边都是陶翁、陶碗或是陶罐之类的东西破碎之后的残留。 至于那数十个椭圆形的小铜片嘛…… 吴良用工兵铲的木柄撑住棺盖,俯身进去取了一枚出来仔细查看。 椭圆形小铜片的一端有一个小小的孔,一面没有任何花纹,似乎只是一个普通的铜片。 但将其翻转过来的时候,吴良却在另外一面看到了一张与后世的外星人形象有些类似的“鬼脸”? 那确实是一张“鬼脸”。 上面有两个大大的眼睛,下面还有一张四边形的宽大嘴巴,与这椭圆形的小铜片搭配在一起,确实很像一张脸。 如果吴良没学过考古,可能就要被这张“鬼脸”唬住了,保不齐会胡思想一通。 但学过考古的人或多或少应该都会有些许的了解。 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鬼脸,而是一种秋战国其实发行过的钱币,后世早有发现,许多考古专业书籍上也都有展示图片。 它叫做“蚁鼻钱”。 乃是秋战国时期,楚国发行过的一种小型货币。 而这种钱币一面镂刻的那张“鬼脸”,也并非鬼脸,只是一个“咒”字,以至于乍一看过去与脸有些相似罢了。 不过因为楚国当时发行的“蚁鼻钱”种类较多,钱币上镂刻的面文共有近十种之多,为了方便区分这些钱币,后世考古界也是十分形象的将其称为“鬼脸钱”。 这个发现无疑充分证实了棺材主人所处的时代。jZFcB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