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在细节上小有分歧,大方向却一拍即合,相谈甚。 尤其是杨修,平时对刘协多少有些敬畏之心,今天发现刘协放肆起来,比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顿时觉得找到了知音。说到投机处,几次险些去拍刘协的大腿。 取得了基本一致后,刘协向贾诩托出了进军并州的方略。 贾诩听完,拢着双手,沉半晌,一声轻叹。 “陛下,这条路,可比登华山更难啊。” 杨修没说话,但眼中却出了同样的担忧。他已经和杨彪多次讨论过这个方案,清楚其中的难处,之所以一直没提醒天子,是因为眼下还没到那一步,等天子困,到了河东,再提不迟。 刘协淡淡地说道:“再难,也不会比高皇帝出汉中难吧。” “此一时,彼一时。”贾诩抬起眼皮,凝视着刘协。“项羽杀义帝,都彭城,称霸天下,既失人心,又弃关中地利不顾,这才让高皇帝有可趁之机。袁氏兄弟据四世三公之资,得天下之望。而关中残破,陛下不得地利,只能偏居并州,不可同而语。” 杨修也将目光转向刘协,心中忐忑。 天子考问他的问题,他想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能超过《过秦论》的答案,很是烦恼。贾诩此问,与天子之问有相似之处,若天子让他回答,他可就怯了。 刘协受到了杨修的不安,微微一笑。 杨修心里咯噔一下,有种不祥的预,恨不得转身遁走。 刘协吁了一口气。“文和先生,德祖,朕有一惑,百思不得其解,二位能否为我解惑?” 贾诩和杨修互相看了一眼,拱手道:“请陛下赐教。”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陈涉起事在先,六国后裔接踵于后,而项籍、高皇帝与焉。当楚汉决胜于垓下时,六国何在?” 贾诩眼神微缩,若有所思。 杨修目光一闪,随即反驳道:“陛下,六国非不与其事,只是君臣才能不如高皇帝与项籍罢了。” 刘协追问道:“一国君臣有所不如,尚可称天命不与。六国君臣皆不如,又是为何?且六国果真无人?张良不就是韩国世家子弟。” 杨修哑口无言。 贾诩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是说,山东袁氏虽有大名,亦如六国子孙,本是祸之源,不能革故鼎新,适为开路耳?” 刘协郑重地点点头。“灭六国者,非秦也,乃六国也。大汉者,非羌也,乃世家也。今之世家,宛如当年之六国,本是祸之源,又岂能革故鼎新,再建太平?不过为人作嫁衣罢了。” 杨修顿时红了脸,抗声道:“陛下此论,臣不敢苟同。” 贾诩也出一丝愕然,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刘协看着杨修,目光中兼有同情和怜悯。 他知道杨修接受不了这个结论,这既是杨修所受的教育决定的,又是杨修的身份决定的。 能跳出既有身份看问题者,古往今来,能有几人? “德祖,这是朕的一家之言,你不认同,大可来辩。只是与其作口舌之辩,不如静观其变。俗语有云:事实胜于雄辩。俗语又云:道理说服不了人,但南墙可以。” 杨修面红耳赤。 贾诩不解颐。“看来陛下迁都长安虽千辛万苦,却也收获匪浅。若是在中,焉能听到如此俗语。臣观陛下游历民间,如孝宣、光武皇帝故事,正当中兴之兆。” 他顿了顿,又道:“语虽俗,道理却在其中。丧之际,弃文用武,故有叔孙通楚服见高皇帝。汉兴七十年,陆贾、贾生前后相继,黄老、儒术互不相让,直到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才算有了定论。一晃三百年,当有大儒如董仲舒者,终结这百年纷争。” 见贾诩支持天子的意见,杨修咽了口唾沫,没有再争,只是脸上的神情依然倔强。 贾诩又道:“既然陛下方略已定,臣就毋须多言了。还是着眼于当下,先解燃眉之急吧。” 刘协表示同意,杨修也勉强收拾起心情,铺开地图,讨论眼前的战局。 杨修先解释了御营的布局,以及拟定好的应对方案。 贾诩听完,看看刘协。“陛下,李傕、郭汜来得突然,其前锋骑兵随时可能穿过杨奉的阵地,四处劫掠,陛下此刻回营,怕是不太安全。” 刘协还没说话,杨修先急了。“大战在即,陛下岂能不回御营?” 贾诩垂下眼皮,不紧不慢地说道:“侍郎所言,诚为正理。但凡事不可拘泥,当视形势而变。陛下简行,身边仅有虎贲、羽林数百,一旦遇上李傕的前锋骑,能有几分胜算?” 杨修顿时语。这个责任太大了,他承担不起。 他看向天子。 刘协面平静,看不出什么态度。 贾诩接着说道:“臣有两策,供陛下与太尉斟酌。一是或由宁辑将军派兵护送陛下回营,或由御营安排步骑来,确保陛下安全。二是陛下暂住于此,观形势而定。万一战不利,李傕、郭汜突破阻击至此,陛下亦可就地指挥战。” 杨修心急如焚,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他不希望天子留在段煨大营,但他也清楚,贾诩所说的危险的确存在。双方战之际,游骑四出,仅凭天子身边的这些虎贲、羽林是无法确保天子安全的。JzfCB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