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点,再快点,跑得这么慢,都没吃饭么?” “说你呢,最后面那个,快到终点了,都快点,不能按时到达终点,加罚十圈。” 在兰州国防军军营二师的一处训练场上,一队队全副武装的国防军士兵正围着山下进行长距离武装越野训练,高大力正坐在一辆吉普车上,拿着纸制的假喇叭对着一群国防军士兵喊道。 一队队国防军士兵累的头大汗,气吁吁,朝着终点疯狂的跑去,谁也不想被罚加圈。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没有战事,二师高大力闲的发慌,恰好上次会议结束赵汉青告诉他加紧训练士兵,准备随时开赴新疆,回来之后,高大力就开始亲手练手下的官兵。 看到师长亲自出马训练士兵,还有那个敢偷懒呀,这些子可苦了二师的官兵了,训练量加大了许多,每天都要进行各项训练,每周末还有测试,不合格的下周就要加训,二师的士兵享受着地域般的训练。 “报告师长,司令部电报。” 这时候,一辆军用吉普车驶到高大力身边,下来一名师部参谋,对高大力敬了个礼,递给他一份电报。 军用吉普车,是振汉集团西北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现在的西北汽车制造厂不仅可以生产卡车,小汽车,还按照赵汉青的要求完成了军用车辆的设计和制造。 由于目前西北各省的铁路还没有修建完成,公路到是修建了不少,所以那些卡车成为最重要的运输工具,远比马车好用多了,而生产的小汽车因为外形美观,非常实用受到不少富商、名的喜,不仅在西北热销,在华夏其他地区,也受到那些高官、富商们的热,甚至还出口到了国外,成为目前振汉集团最赚钱的几个项目之一。 而赵汉青自从上次天水会战结束之后,他在那场战役意识到了部队徒步行军的弊端,便下令西北汽车制造厂开始设计制造军用运输车辆,而军用车辆的制造要求要远远比民用车辆高,经过赵汉青提供的部份资料,加上工厂工程师们的辛苦研究,终于设计制造出了符合赵汉青要求的军用车辆。 而这样的军用吉普车主要配备给国防军营级以上的单位配备的,目前仅供给给国防军使用,这种吉普车的外形像极了后世的悍马车,它实用、耐用、速度快、修理方便、外形霸气,很受国防军军官们的喜。 高大力从师部参谋手中接过电报,看完之后,他突然哈哈大笑起来,高兴的说道:“终于有活干了,天天练这帮兔崽子,早该真真刀的来一场了。” 接着他转身对着师部参谋,严肃的说道:“回去召集师部团以上军官到师部开会。” “是。” 接着高大力结束了这次武装越野训练,带着士兵们返回师部,回到师部时,二师的团以上军官全部已经到了师部集合,接着高大力就看上了他的参谋长于庆。 这位年轻的参谋长,是第一批从腾龙军校毕业的学员,也是第一批跟随赵汉青的人员,因为在军校各项成绩优秀,最后在腾龙军校第一批毕业学员中,以第二名的优秀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二师给高大力做参谋长。 见到高大力回来,于庆上去,笑着说道:“师长,回来了,看到总司令发来的电报了吗,这会你该高兴了吧!” 听到于庆的话后,高大力哈哈的笑起来,说:“于参谋长,原来你早就知道了呀,这会总司令没骗俺,终于轮到俺老高出马了,准备开会吧。” 原来,赵汉青发来电报,在电报中告知高大力,要他马上集合二师部队,准备开拔,进驻新疆迪化(现今的新疆乌鲁木齐)。 由于欧洲提前结束,赵汉青到了危机,要加快扩张步伐,扩张地盘,壮大实力,争取早结束军阀割据局面,完成华夏一统。 所以,他命令高大力的二师准备开拔进入新疆,同时他以西北边防使的身份给现任的新疆督军杨增新发去电报,以防止俄国白匪军窜到新疆,拱卫华夏西北边防为由,派兵进入新疆,入驻迪化。 对于这个杨增新,赵汉青在小雪那里得到了详细的资料。 杨增新,1912年被北洋政府任命为新疆督军,开始了他在新疆的统治,历史上由于新疆的特殊位置造成清末以来,成为英国及俄国争夺侵略的对象,在杨增新统治的时期,华夏陷入军阀的争战而无瑕顾及。 新疆在他统治新疆期间,在内政上,杨增新实行“无为而治”的原则,改革财政,整治吏治,实现裁军,使新疆虽然能保持安定,受到许多当地人民的戴,但同也缺乏新的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 而且由于新疆的特殊位置造成清末以来,成为英国及俄国争夺侵略的对象,在杨增新统治时期,华夏大地陷入军阀的争战而无瑕顾及新疆,杨增新曾与英、俄两国多次争取权利,包括保护俄境华侨、要求英俄商人纳税等问题等,并取得了成功,成功使得在他统治时期,新疆未受到到严重的侵略。 了解完杨增新的资料后,赵汉青还是很佩服这位新疆督军的,觉得由他继续担任新疆督军也可以,此时的赵汉青早已将新疆视为自己的地盘了,早在北洋政府任命他为西北边防使时,赵汉青就知道新疆早晚是他的,这也是北洋和赵汉青的默契。 就算是杨增新不乐意,也没办法,因为新疆财政紧张,杨增新为了节省财政开支,实现了多次裁军,目前新疆的北洋军只有不到8000人,以目前国防军的战斗力,控制新疆,本就不成问题。 赵汉青提前通知杨增新,就是为了让他能够认清形势,不要做无谓的抵抗,接国防军进驻迪化城。 此时在新疆迪化督军府,杨增新正拿着那一封赵汉青发来的电报在书房里,低着头来回的走着,陷入了思考。JZfCb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