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为举叛之地的河中府,刘承祐不再任命节度使,而是以宣徽北院使扈彦珂知河中府事,主理府下军政,另以小底军都指挥使周晖卸军职,判河中军事。扈彦珂是委以要任,周晖则是遭贬,同时,两者之间也能达成一定的制衡。这,勉强算得上是“军政分离”的初步尝试。 至于华、同二州,亦类此安排,由朝廷遣朝官,知州事。军事方面,以护圣右厢都指挥吴虔裕为华同巡检使。 白文珂以其年老,调回东京,接替扈彦珂为宣徽北院使。姐夫宋延渥则再受刘承祐重任,移镇京兆,为永兴军节度使。 药元福移镇鄜州,授保大节度,加太傅,赐袭衣、御马;张彦超移镇晋州,授建雄军节度,勋爵如旧,以其脚跛,刘承祐特赐了一把鎏金嵌玉的拐杖;王晏则移镇邠州,授静难军节度,加司空,赐器币、鞍马。 王峻,被刘承祐毫不犹豫地替换了,以赵晖移镇之。再让王峻在地方,刘承祐心中没底。 当然,对于王峻,刘承祐仍旧选择忍,其纵使骄横,却还未有大过,于国家有大功,于他刘承祐有功勋,更是他的“旧臣”,哪怕是做给其他人看,也得在台前好好表演一番。考虑到其心情,刘承祐将之擢升为枢密副使,封广平郡公,放在身边,任其蹦跶,都在控制之内。 枢密副使的职位,刘承祐本来是打算留给魏仁浦的。另外一方面,枢密院被郭威把持地也久了,魏仁浦又不喜争权,郭威影响力有些大了。以王峻的才干和情,进入枢密院,刘承祐可以其继续强化枢密院的权能,又可遏制郭威。 这一点,是必然的,而今的王峻,难以相处,哪怕他此前与郭威的关系不错,时移世移,涉及到权力的时候,二者反目的可能很大。对于这些,刘承祐考虑得很清楚。 至于陕州,赵晖去后,刘承祐则以广锐都指挥使刘词接替之为节度使,也算是酬功了。 在这个过程中,周晖、吴虔裕、刘词等军老将,都很自然地被刘承祐放到地方上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同时,也进一步削减了老将们对军的影响,加强刘承祐的掌控,方便他行之改革。 唯二没有变动的,只有泾原的史匡懿,以及延州的高允权了。但是,刘承祐往泾原派了些养马的将吏,又在延州设一油料使,专事采取猛火油并负责转运往东京。 刘承祐这一连串的诏令,几乎将整个关中及一部河东地区给来了一次大“翻新”。心服,是不可能都心服的,但是,刘承祐这势借得很巧妙,可以相对容易地服关右诸节度。事实上,这也是刘承祐当初选择亲征的目的之一。这些想法,大部分早在刘承祐心中计较好了的。 经过这么一番调整,朝廷对关右的影响与掌控力度,直线提升。 第93章 班师 乾祐元年八月丁酉(二十),河中及关右诸事既定,平叛大军开拔起行,班师。 就如来时一般的布置,小底军作为先导部队,率先开拔,兴捷军循其后。只是统军的人,不再是周晖了。孙立以小底左厢都指挥使暂典军务,名虽不副其实,但差不多所有人都知道,回东京后,他被扶正是必然的事。 这也让颇郁闷的孙立心里好受了些,此次随军平叛,孙立的整体表现并不好,或者说运气不佳。先和周晖一道,在蒲城下经历了一场败事,在官军二度北上作战又受了重伤,在后续的破城过程中,苦于创伤,也没有什么建树,小底军的破城功劳,多系于右厢都指挥使吴虔裕。 两个人,可算是竞争对手。那吴虔裕,论年纪、资历都比孙立高,但无论情、作风都与孙立相类,大概是同相斥的缘故,相看两厌。 事实上,刘承祐将吴虔裕留在华同之地当巡检使,未尝没有给孙立铺路的意思。否则,纵此战表现,强使得孙立上位,那任人唯亲就表现得太明显了。 周晖、吴虔裕两个高级都指被调出,此前因何徽、樊能又斩了那些犯纪的军校,到归时,小底军这支大汉军中兵力最众的锐,彻底纳入刘承祐的掌控之中。 “扈卿,河中事方止,前有强兵相,境内虽宁,然人心实则不附。马上终究不能治天下,州府庶务,抚民之事,朕尽数委于卿了,案牍劳形,还请多加担待!”永济城下,面对率河中吏民给自己送行的扈彦珂,刘承祐郑重地向扈彦珂托付道。 在其位,谋其政,没多长时间,扈彦珂已然进入了角,很有一番封疆大吏的气度。长揖,也是郑重应道:“臣必竭诚尽职!” “扈卿谨厚,朕心可安!”刘承祐一副我很放心的样子,但究竟如何想法,旁人却实难得知。 言罢,又看向站在了扈彦珂身边的周晖,以嘱咐代告辞:“周卿,蒲人经凋敝,大军撤后,民间恐生动,制暴戡之重任,便付与你了,担一境之安宁,还望谨慎!” 周晖的表情看起来有些复杂,作为大汉元臣宿将,没什么文化,一向莽,但涉及到自身的时候,脑子总归会灵活些,聪明些。若是正常的外放为将,周晖或许不会想太多,但经此次平叛,纵使理解地不够彻底,但总归有些体会。 在刘承祐的目光注视下,周晖抱拳,声应道:“陛下可放心还朝,河中就给臣了。谁敢作,臣必使他追悔莫及!” 周晖的语气中,透着点抱怨质的杀气。对其反应,刘承祐未多置言。 扫了眼周遭,永济东、南两面,已然空的大营,刘承祐对扈彦珂道:“深秋气寒,发下令去,营寨拆除之柴木料,可由河中百姓自取,用以家用生火造饭取暖。” 可容十数万人的营栅,当初搭建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而所用木料,亦是海量。拆除之后,如以官府售卖,只转手给木材商人,都是一笔不小财富,但是,被刘承祐一张嘴,用以惠民了。 虽然有点舍不得,但是扈彦珂还是很恭敬地应下,并且赞道:“陛下仁慈,泽被生民,河中百姓必深恩德。” 扬了扬手,刘承祐道:“官府亦需管控,不要发生哄抢、斗殴之事。勿使朕惠民之心,成民之策!” “是!”扈彦珂表情一肃。 而今,无论任何政策、诏令,刘承祐都会多考虑一番。就此事,别看只是些木材,然若真完全放任百姓自取,必然会起冲突。 待完毕,刘承祐自等御辇,数万人众心捧月之下,踏上班师之途。 回师之途,要更加从容,若非顾忌劳师动众,刘承祐都想趁着机会再在沿途州县巡察一番风俗民情。但只起了心思,便迅速熄了。自七月十五出征,到而今班师,不过月余的功夫,便将李守贞给平了,不可谓不迅速。 但是,刘承祐离京的子可也就有些久了。别看时间上,比前次西巡长不了多少,但率军亲征与巡视民情,两件事的质可大不一样。并且在而今国家的情势之下,他这皇帝,还是不适合离京太久的,东京那边,还是需要他坐镇以稳人心,安天下。 很真实的反应,这叛既平,军权在握,君威已树,刘承祐的思想态度,立刻偏向东京朝堂上,那干持重的老臣了。 所幸,大军凯旋,这大汉天下,想来可再太平一段时间了。 …… 回师的军队,基本上以行五十里的速度,从容东行。沿途所过,正处秋忙时节,刘承祐再度严令,勿扰田亩,有犯者,当触军法处置。这一回,完全令行止,诸军上下,无有一兵一卒敢犯事者。 壬寅(二十五),大军行至渑池,天晚,夜宿。 非战之时,营地建得很随意,没有硬寨固垒,营帐依着渑池城,顺谷水而设,连绵六七里。刘承祐谢绝当地官吏之邀,宿于中营。 营内,距离御帐不算远的一处军帐,锐士拱卫,其间,装饰奢华,陈设致。这是王峻的帐篷,就冲其距离御帐的距离,便可知,卸凤翔之任转枢密院,他仍旧受宠。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 此时,一阵洪亮高亢的乐声传扬在帐内外,正是王峻盘坐于行军榻上,双手捧着一个芦笙,专注地吹着。听其曲调,悠扬悦耳,只是透着一丝沉重。 这乐艺,是王峻家传的,其父曾任乐营使,而他本人,善歌,有一副好嗓子。这似乎也是个走错了路的,歌手,平里有闲暇,他经常叫上一些下属、门客、部曲,听他奏乐唱歌,受彼辈恭维。虽然,他的歌艺本就不错…… 一曲罢,王峻有些意兴阑珊地命亲随收起芦笙,捋着互胡须,淡淡地慨着:“可惜啊,有佳乐,无歌舞……” “枢密副使,哼哼!”很快,小眯着眼睛,嘴里念叨了一句,他这一路,暗暗念叨了好几遍了,“副”字咬音极重。 “老爷,御帐派人来请。”随侍的心腹壮仆匆匆进帐,禀报。 王峻动都没动一下,手里尚且拿着一张丝巾擦着手,很随意地问:“有没有说何事?” “据来人讲,天子邀您往御帐,共用御膳。天子对您,还是宠信依旧啊!”仆人面喜。 闻言,王峻嘴角微扬:“天子请客……不提也罢。” “来人尚在帐外等候,是否见一见?” “不用,让他等着,我收拾一下便去!”王峻慢悠悠地说道。 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决心 北方叛事方休之时,南国大地,整体尚显安宁,战事不起,事不兴。 南唐,江宁府,金陵。这座南国最庞大富庶的城市,繁华依旧,自唐季世以来,经吴、唐两代割据势力的经营,已有三四十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了,十分难得。 秦淮两岸,市肆密布,商贾云集,伴金陵城,周遭区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即便来自北国西境的战争与动消息不断传来,此地仍有一片治世盛景。 中秋节刚刚过去,金陵内外,尚有佳节过后的喜庆余韵。当真是太平久了,整座城池的氛围,都透着股耽乐享受之意,上至高官贵族,下至黎民黔首。金陵虽富庶,也有穷人,有贫民,但就算是街市间的乞丐,都显得有些闲适。 金陵城累为都邑,虽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也是几经兴废。皇城是在当年杨吴金陵府衙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规模不小,奢华壮丽。 一驾宽大的车驾缓缓行驶在平整的长街上,朝着皇城南门而去,观马车装饰及所用紫黄服,驾内主人必是皇家贵胄。车驾里边,是一名年轻的男子,面阔分明,气度严沈,一身紫袍蟒袍透着强烈的贵气。 他是南唐皇帝李璟的长子,燕王李弘冀,年纪不大,却已留着一嘴稍显稠密的胡茬。平静的面容间,浮现出沉思,不时摸一摸他那修得整齐的胡茬。 在去岁,叔父李景遂被立为皇太弟,约以兄弟相传之后,他这个皇长子,便被外放到东都扬州,后又移镇润州。李弘冀岁数虽小,但素有志气,再加少年意气,很不服气。此番自润州回京,除了同度中秋之外,也是为了“出兵”北伐之事。 前番,李守贞谋叛之前,便暗中与南唐这边有所往不断,待其举叛,又遣人来使间道来金陵,同邀出兵。针对于此事,出兵与否,南唐君臣也是十分重视,几番廷议,但就如往常,朝中分为两派,意见不合,扯皮不断,前后议了一个多月,中秋都过去了,还没个结果…… “军争大事,迁延至今未决。这朝诸卿,尽是些尸位素餐之徒,无能之极,留之何用?”思及这两收集的朝廷状况,李弘冀突然暴起,狠狠地砸了下厢壁,神情冷刻地骂道。 马车一下子停了下来,似乎被车内的动静吓到了,停了一会儿,仍不见动静,掀开车帘,朝外斥道:“为何停下?” 李弘冀平素为人沉厚,实则情忌刻急躁,稍有不如意,便容易爆发出来。 赶车的亲卫,赶忙禀道:“皇太弟殿下车驾在前。” 就是这么巧,李弘冀的表情闪过一道不友好的变化,探出身体,踩着车辕,一跃落地。在侧边的街口,一辆更加豪贵的正停在那儿,一名面相温厚的华服青年,在侍卫的搀扶下,慢悠悠地下得车驾,见到李弘冀,出一个谦和的笑容,打了个招呼:“弘冀。” “皇叔。”李弘冀拱了个手,态度不咸不淡的,叔侄之间,显得很生疏:“皇叔也要进?” “陛下相召,不敢怠慢。”李景遂仍旧含笑答道。 李景遂显得谦和有礼,恬淡雅随,但落在李弘冀眼中,更生排斥心理,他就是看不惯这皇叔儒雅随和的样子,只觉其装模作样。 “弘冀若急,可先行前往。”能够受到李弘冀的冷硬,李景遂伸手道。 “皇太弟在前,臣岂敢逾矩?”李弘冀看起来倒不是一点城府没有,淡淡地应道:“还是皇叔先请。” 简单的,叔侄之间分外疏离。李景遂情温和,始终保持着风度,只是在回身上车驾之时,默默地叹了口气,神情之间很是忧虑。 李景遂在旁人眼中的形象,是谦谦有礼,君子之风,亦无争权之心。立为皇太弟的一年以来,时时心怀忧恐,处事也分外低调。若说皇帝李璟无后也就罢了,但有李弘冀这个长成的皇子在,尤其是其情是从小看到大的,心中顾虑很深。 勤政殿,随着人到齐,礼拜过后,关于出兵的争论再度展开。由一名老得掉牙大臣,率先出列,佝着老,着一口苍弱的声音,道:“陛下,北兵强悍,大唐军队不习陆战,更多年未有与北军锋。眼下,刘氏已定中原,李守贞虽叛,但局势不明,实不可妄动……” 说话的乃是南唐的元臣李建勋,古稀之年,垂垂老矣,话都说不利索了,仍被拜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他所言,属老生之谈,北兵强悍,局势未定之类的,态度很明确,就是不同意出兵。 他这话一落,立时便有人反驳,理由也是老一套,拿北定中原,还复旧都来说事。这样的口号,南唐这边已经喊了很久了,虚得很。 契丹灭晋之时在喊,刘家入中原在喊,后蜀攻关中之时在喊,而今李守贞叛,仍旧能拿出来表明政治态度。就是,口号喊得响亮,一直没落到实处。 在中原风云变化的这一两年内,南唐这边,除了得罪大汉之外,做得最积极的便是派南奔投降的原晋密州刺史皇甫晖招揽勾连淮南群盗,但是,在今岁刘承祐于国内力行剿匪定之后,没了后续。 南唐的朝臣们,文气很盛,或工于辞赋,或长于诗词,或善于文章。多才思捷,这种争论,往往开个头,便没完没了。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 皇帝李璟此时便坐在御座上,他喜与臣下论文章讲诗词,但这朝政上,总使他心烦意,尤其这朝争论不休的情况下。 “够了!”终于还是没能忍住,音含愠怒,扫了眼殿中的群臣,不由低声叹一句:“若得冯正中与韩叔言在,朕何能困扰至此?” 李璟这只是有而发,但是,若那二人真在朝,只怕会吵得更厉害。他嘴里所说冯、韩二者,为前宰相冯延巳以及中书舍人知制诰韩熙载。这二人,是李璟最为宠信的臣子。 在李璟继位的这几年来,南唐朝堂之上,已基本形成了两个派别。一派以宋齐丘、冯延巳、陈觉等立国元勋老臣为主,一派以自中原南渡的韩熙载、江文蔚等士人为主,两派戕斗得厉害。 不过,眼下都不在金陵,被李璟一道儿给贬到地方去了。前番平闽,针对福漳的王氏余孽,李璟本有罢兵招抚的想法,但时任枢密使的陈觉矫命发兵,与冯延鲁、查文徽等唐将同征窃据福州的李仁达,结果吴越出兵,两面夹击,唐军大败。 这是宋、冯一搞出来的事,自然要由其擦股。斡旋之下,陈觉与冯延鲁等人竟得免死,尤其是陈觉,矫命出击,结果大败,这样的重罪,只是遭贬。韩熙载、江文蔚等人自然不服,以祸国军弹劾宋齐丘与冯延巳,使得二人也遭贬。 宋冯一,自然不甘,随后便找由头反弹劾韩熙载与江文蔚,李璟不耐其烦,干脆也将二人给贬了。 两之争,暂告一段落。但是,人虽离,但在朝堂之上,两方的势力仍在烈对抗锋。争,俨然是南唐朝廷最主要的矛盾,相比之下,储位争斗都只能用温和来形容了,燕王李弘冀羽翼未丰,还掀不起什么波澜。 “皇太弟有什么看法?”深了一口气,李璟问李景遂。 李景遂在下,扫了眼泾渭分明的两派大臣,面纠结,想了想,方才拜道:“兵凶战险,臣以为,还是再观望一番,再作区处。” “再观望下去,中原局势一定,届时做什么决定都晚了!”话音刚落,一道年轻有力的声音驳斥声响起。 李璟眉头一皱,扫了眼李弘冀,见其出列,一副大言不惭的样子。他对这个情急躁的儿子,一向不喜,以其无文雅之风,不类己。 李弘冀当然没那个眼,直接道明想法,朗声道:“陛下,我朝与中原恶深,边境之上,屡有争端。今若不趁彼处困势,发兵出淮,异北兵必然南侵!诸公以此事争执不休,毫无切实之举措,以臣之见,已然错过了最佳时间,再不动作,此事亦不需议了!” 此言一落,当廷君臣,无不变。这个燕王,当真是年轻气盛。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jZFcbj.CoM |